莜面窩窩,也叫莜面栲栳栳、推莜面窩窩、莜面饃饃;形似圓形小筒,制作時先把莜麥炒熟,磨成面;再把莜面用開水潑熟,和好以后,做成各種花樣蒸熟,即“三熟”。吃的時候可分冷熱兩種菜:冷菜是拌黃瓜絲、水蘿卜絲,再配以鹽湯辣子熗油,菜與莜面拌起來,清香可口;熱菜是羊肉臊子,配點蘑菇,開籠后將莜面蘸上羊肉蘑菇鮮湯,更是口感柔滑,香味撲鼻,美不可言;
莜面窩窩優點:
莜面的原糧叫“莜麥”,也稱“燕麥”、“玉麥”。已有2500多年的種植歷史,是粗糧品種。它不僅有耐饑抗寒、保肝、保腎,造血及增強免疫力之作用,而且還有強體、健腦、清目、美容之功能,常食可提高智力、降低膽固醇,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。它既是營養豐富的食物,也是降血防癌的藥物。莜麥脫殼碾粉即叫“莜面”。
莜面窩窩的來歷:
“莜面栲栳栳”這種山區普通的雜糧便飯,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。民間傳說,隋文帝楊堅偏信奸佞之言,要立次子楊廣為太子,唐國公李淵力諫不納,被貶為并州(太原)留守。途經靈空山時,不料身懷六甲的李夫人要臨盆分娩,只好借宿靈空山古剎盤谷寺,生下公子李元霸。李淵滯留該寺,常與老方丈談論天下大事。一日,老方丈對李淵說,我夜觀天象,近日天下大亂,群雄惡戰,將軍應養精蓄銳,將來必成大業。今日我讓香積房給你做頓稀罕飯,吃了之后定會精神煥發,體強力壯。午時將莜面“蜂窩 ”筒筒端了出來,李淵蘸上辣椒吃后, 頓覺神清氣爽,便問是什么飯。老方丈說是用莜麥面做的,形似“蜂窩”,所以當地老百姓稱其為“莜面窩窩”。后來李淵當了皇帝,便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主持。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中,路過靜樂縣,看到當地盛產莜麥,便把制作“莜面窩窩”的技術傳給靜樂人。從此莜面窩窩成為靜樂人的待客飯。后靜樂人看見這種窩窩象存放東西的直筒“栳栳”,故將窩窩改稱為“栲栳栳”。日久這種民間面食傳遍了山西、陜西、內蒙、河北、山東等地 ,成為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。
莜面窩窩的做法: 將莜面加一倍開水或冷水和制,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個,食指卷一個,做成如‘貓耳朵’似的筒狀形,長寸許、薄如葉、色淡黃。做好后,挨個站立并排在籠內酷似蜂窩。熟時即香味撲鼻,又透明美觀; 推莜面窩窩的技術非常難掌握,沒有經過幾年的鍛煉,是很難做好的。即使是推莜面窩窩的高手“老師傅”一天也只能推二三十籠(一籠一般100個卷),一籠的手工費也有幾元錢,而且不能批量生產,市場價很高。我公司研制生產的莜面窩窩機能讓每個人成為推莜面窩窩的高手、成為莜面窩窩的批發商。更適合一些飯店使用;
|